一条河的新生
——海南五指山市昌化江上游滨河雨林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完工
每逢周末,海南省五指山市南圣河两岸都非常热闹。白天,市民游客乘龙船摇曳于南圣河上,观民族歌舞、赏两岸风光;夜晚,下游地带的小岛公园水幕秀在夜色中璀璨亮相,灯光和水幕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这条河道曾经环境脏乱,为何现在如此受欢迎?这得益于五指山市实施了近5年的昌化江上游滨河雨林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于近日完工并进行了旅游业态运营,受到市民游客的欢迎。
构建“雨林+湿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过去,每到下雨天,家住森林湖小区临河边的业主王姝经常会站在阳台上,望着变黄的南圣河直摇头。
“工程未改造前,南圣河水体呈逐渐浑浊之势,是因为汛期洪水裹挟泥沙会侵害城区段的河道,不仅造成大面积河水变黄,还大大降低了南圣河的排洪蓄水能力,影响市容市貌。”五指山市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五指山市启动实施“碧水绕城”行动,科学治水,以此实现南圣河水体浑浊问题破局。
该工程构建“雨林+湿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打造一条“城水一体、山水共鸣”具有热带雨林和人文风貌的河流生态廊道。同时,通过工程建设解决昌化江上游水体浑浊、流域水土流失、河道环境脏乱等突出问题。
在治水中,针对汛期洪水裹挟砂石冲刷河道,枯水期河床裸露、生态断流的特性,施工团队采用“枯水期和丰盈期相结合”策略。重塑河滩基底,打造出“深潭”和“浅滩”两种复合型生态河床,既能安全防洪,又为鱼类提供栖息地。针对河道弯曲率差异大、纵坡陡峭的难题,施工团队将河道划分为三大功能区,设计阶段在局部水流冲刷风险较高的河段,采用“三维水土保护毯+海绵土”的防护措施。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昌化江项目总工程师宋园介绍,2021年至2024年,施工方在河道内建设14座生态溢流堰以及生态缓冲带,汛期可拦截洪流、减少冲刷,枯水期又能蓄水保证生态基流。同时,3年内改造完成8.13公里污水管网,改变五指山部分污水直排局面。
工程治理融合历史文化
五指山市明确改造理念,凸显本地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加大河流两岸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修复力度,留住城市历史印记,并对每逢下大雨都被河水淹没的河心岛——小岛公园、下游废弃民福坝进行精准改造,重拾民众的城市记忆。
施工方对小岛公园周边河道进行疏浚、清理芦苇以理顺河势,减少淤积。同时借鉴相关经验,以现状鱼嘴型滩地为界开展工作,大幅度增加宽度与长度,并对广场四周采用河道内的卵石贴片保护,稳定生态。
改造后的民福坝顶高程286米,上游保留冲砂闸泄砂功能,下游设计成龙鳞状叠式堰坝,形成落差景观。堰坝中间设龙形水道,兼具生态水利与景观塑造功能,非汛期可蓄水成亲水景观,汛期还能发挥水利作用。
小岛公园通过2500平方米的生态修复,现已化身为“城市会客厅”,音乐喷泉、浮漂营地下午茶等一系列活动接连上演,成为众多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这条长17公里的昌化江上游河段综合治理,投资超6亿元,重塑了南圣河、阿陀岭溪、太平溪的水系脉络,更在生态修复、防洪安全、城市更新3个维度上,开启五指山市人水和谐新局面。”五指山市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彭怡 谢凯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