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余华:坚守红土地
发表时间:2025-04-30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陈余华(左一)座谈了解农村水厂运行管理
□本报通讯员 章玥 文/图
在岚山远眺,山峦如浪涌向天际,湘江似银线,在丹霞峰峦间蜿蜒。晨雾未散,我们便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疾驰,前往会昌县筠门岭镇洛家陂,会见会昌县水利局党组成员、工会主席陈余华。
越向山行,山道愈陡。经过一路颠簸,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
“欢迎你们来,路上不好走吧?”陈余华热情且洪亮的声音,驱散了我们一路的疲惫,“剩下的路,得走过去。”
碎石滩上,洛家陂在山涧中若隐若现。陈余华朝峡壁深处指了指:“洛家陂就在那儿。”顺着方向望去,碧水涌动的尽头,嵌着一道青灰色的坝体。“要去看真容,得走老路。”他俯身拾起半截竹枝,扬了扬下巴,目光落在了百米之外的洛家陂。
说是路,其实是陡坡上几处泥窝,再用铲子凿出半掌宽的台阶。“下坡的路最是惊险,你们跟着我的脚印走。”“别踩中间,踩两边。”陈余华走在前头,时不时转身提醒大家。
跨过最后一道石梁时,这座明代修建的引水陂,横亘溪中,显出全貌。“这陂头‘咬’住的不只是山水,更是几代人的心血。现在都说水利人修的是‘民生工程’,可老一辈不懂这些,他们只知道糯米浆多熬一锅,石头就砌得更牢;渠道多挖一尺,禾苗就能多活一成。”陈余华站在陂边,为我们讲起洛家陂的建设历程,也回忆起他的过往……
早些年,会昌县防汛抗旱办公室是陈余华的“战场”。不足20平方米的值班室,承载着防汛的重任。值班的夜晚总是很漫长,当困意袭来时,他起身踱步,目光掠过墙上泛黄的工程图,时不时点击鼠标,调出实时水位,仔细盯着跳动的数字,不放过任何细节。
“水过才能心安。”陈余华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质朴的言语间,满是对水利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陈余华的口袋里一直揣着卷尺与图纸,工装裤永远沾着红土,裤脚边沿磨得发白。他总说:“这红土是会昌的印记,有它才算走进了山沟里的水厂。”自2018年分管农村饮水工程以来,他用脚步丈量着会昌每一道山梁。在高排乡,他蹲在溪边检测水质;在大坑村,他核对每处管道坡度;在西江镇,他盯着施工队焊接接口……243个村、128处供水工程,他逐村测绘、逐项过筛,磨破6双鞋,只为摸清全县饮水“家底”。
“管网是城乡供水的‘毛细血管’,可不能让它堵住。”当工程师们为并购水厂、水源分散、标准不一的问题犯难时,陈余华翻出泛黄的水利图,用红笔圈出全县水源地坐标,“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链,管网连通才是活水。”他反复论证、分类施策,建水池、改工艺、换管网,把活水送到千家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