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整版关注:聚焦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
这些年,我们向坝工科技高峰进发
□本报记者 魏晓雯
5月16日—23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坝工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一座座水库大坝当属“最佳窗口”。
翻开中国坝工史,每一页都浸润着奋斗的血汗、闪耀着智慧的光芒。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建设者在设备简陋、技术封锁的困境中,肩挑背扛筑起佛子岭等首批混凝土坝,开创自主设计先河;三门峡工程的曲折探索,让“因势利导”的治水哲学在争论中淬炼升华;葛洲坝截流时会战的号子声,回荡在长江两岸。在崇山峻岭间,中国工程师用钢筋混凝土书写着改天换地的豪情。
科技创新的火炬代代相传。三峡工程攻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世界难题,自主研发的低热水泥让“无裂缝大坝”从梦想照进现实;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埋设了上万支精密传感器,可以感知、收集与大坝状态息息相关的数据,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大坝;高原地区上,建设者们在缺氧环境中研发出高寒混凝土施工技术,让雪域明珠焕发光彩。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从手绘图纸到数字孪生,中国坝工技术在攻坚克难中勇攀高峰。
当溃坝预警系统借助北斗卫星编织安全网络,当漂浮式光伏与抽水蓄能电站组成绿色能源“矩阵”,当筑坝机器人穿梭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工地上,这条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始终通向江河安澜、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历史不会忘记,党带领人民建造一座座气势恢宏的高库大坝,谱写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奋斗凯歌。
历史终会见证,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坝工事业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加安全、更加生态、更加智能的大坝,将为应对全球水安全挑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方案。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