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红线”、畅通“动脉” 拧紧“水龙头”、调度“一盘棋”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局局长何予川谈黄河流域母亲河复苏行动的要点和重点
问:母亲河复苏行动开展前,黄河流域河湖面临着怎样的局面?
何予川:“黄河宁,天下平”,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黄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14%的经济总量。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在20世纪后期曾一度导致黄河频繁断流,引发了供水危机、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国务院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自1999年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委与流域各省区大力协作,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几乎年年断流的局面,并围绕生态调度逐步开展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但是,生态调度的范围尚未拓展到全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制度仍需健全。
问:从断流频仍到河畅其流,从自顾不暇到惠泽远方,解决河流危机问题的黄河方案是什么?
何予川: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委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和关于黄河保护治理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黄河保护法,持续提升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一是严守水资源刚性约束“红线”,实现水资源差别化管理。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将黄河分水指标全部细化到地市,8条跨省支流水量分配方案相继印发实施。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持续推动流域超载治理,暂停流域13个地表水超载地区和62个地下水超采地区新增取水许可审批,经治理评估后仍超载的地区继续维持限批。实施黄河干流取水全额管理,建立取水口管理台账,组织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促进依法合规取用黄河水。
二是畅通水资源配置“大动脉”,提升流域供水保障能力。积极推进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立项建设,2024年7月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稳步推进黑山峡水利枢纽前期工作;深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加快编制先期实施工程可研报告。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全部通水验收,有效提升下游引水能力。流域供水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建成蓄引提水工程约5.4万处,为流域及下游引黄地区1.3亿亩耕地及60多座大中城市、340个县(市、旗)以及晋陕宁蒙地区能源基地、中原油田和胜利油田提供了水源保障,历史性解决了近9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三是拧紧深度节水控水“水龙头”,促进流域用水效率持续提升。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流域省区基本建立起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用水定额体系。严格审核建设项目用水量指标,对节水评价未通过的项目均不予批准取水许可。推动流域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流域68%县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2024年流域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85.6%、55.8%,用水效率持续提升。坚持“两手发力”,积极稳妥推进宁蒙水权转让工作。深化用水权改革,上线运行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平台,助力四川、宁夏达成全国首单跨省(区)水权交易,以节约用水新成效扩大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空间。
四是精细调度全河水资源“一盘棋”,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精细调度,2019年以来干流累计供水1500亿立方米,实现黄河干流连续25年不断流,有力保障河套灌区、汾渭平原、下游引黄灌区等国家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生态调度进一步拓展至全河,黄河流域10条重点河流20个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纳入水量统一调度管理,印发黄河流域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制度保障日益完善。加强黄河流域母亲河复苏行动的组织、协调、督导,2019年以来累计向乌梁素海、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河口三角洲等地区生态补水121亿立方米,有力促进流域生态脆弱地区系统功能修复和生物资源恢复。
问:当前,黄河流域河湖复苏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何予川:2019年以来,黄委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确保黄河流域母亲河复苏行动走深走实。但是,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承载能力不相适应,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特别是近年来流域部分支流来水严重偏枯,完成河湖复苏行动任务面临严峻挑战。
接下来,黄委将锚定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绘就高质量发展黄河生态新画卷,持续提高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一是推进国家水网和流域水沙调控体系建设,补齐流域水资源工程短板。二是深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体系。三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四是强化流域统一治理管理,持续完善大保护大协同格局。五是加快推进全流域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着力提升水资源管理智慧化水平。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4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