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按照本次论坛要求,现就我市水土保持治理、生态修复工作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一、主要做法
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68万平方公里,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总面积的48%,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占总面积的48%,年平均向黄河输入泥沙达到1.6亿吨,占黄河上中游地区入黄泥沙的1/10。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制约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威胁着华北和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多年来,我市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规律,大胆创新,将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生态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考虑,实现了生态环境由不断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改善转变,2007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20.07%和75% ,比2000年分别提高7.88和45个百分点,入黄泥沙量比2000年减少了12.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453元增加到6123元,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一)顺应自然规律,强化保护,率先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实践表明,牲畜超载过牧是植被减少、形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我们遵循自然规律,树立了保护就是最大建设的理念,在全区率先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利用天然修复力恢复生态。在全市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项目区以及生态恶化地区一律禁牧,牧区其余地区每年4—6月份休牧,休牧后实行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目前,全市禁牧面积3518万亩,占总面积的39.9%;休牧面积5298万亩,占总面积的60.1%,其中划区轮牧草原2384万亩。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后的草原植被盖度明显提高,亩产草量平均提高了35%以上。
(二)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加快生态修复进度。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扩大水土流失治理规模,2000年以来,我市积极争取并认真组织实施了沙棘减沙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淤地坝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到2007年底,全市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165万亩,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进程。
(三)顺应经济规律,大力推行舍饲养畜,积极发展林沙后续产业。没有经济效益支持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措施难以持久延续,不论是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还是水土保持治理重点工程,概莫能外。让间接或直接参与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群体从中得到经济利益,用利益的杠杆撬动生态建设,推动水土保持治理才是治本之策。一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养畜。在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修复生态的同时,为保证农牧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继续增长,我市转变生产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养殖,重点抓了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种植、科学养殖技术推广、畜牧业加工业培育,到目前,全市人工种草保有面积620万亩、耕地种草保有面积150万亩,种植青贮饲料112.1万亩、青贮总量63.2亿公斤,同时一大批种养适用技术进村入户,科学养殖大面积推开,建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加工企业,形成了年屠宰肉羊600万只、加工羊肉8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牧户的养畜效益明显提高。二是依托水土保持治理等重点工程,积极发展林沙后续产业,逆向拉动水土保持治理,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修复的良性互动。目前,已建成水利部沙棘中心高原圣果、王致和集团天骄食品、佳音沙棘、宏业人造板、天骄人造板等规模以上林沙加工企业30多家,去年全市生产饮品、保健品1.26万吨、人造板12.08万立方米、造纸6万吨。依托生态修复形成的良好植被,全市生态旅游业蓬勃兴起,成陵、恩格贝、七星湖、响沙湾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产生了可观的附带经济效益。
(四)顺应社会规律,大力转移农村牧区人口。我市生态环境承受力、自然资源承载力脆弱,相当一部分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适宜发展农牧业生产。以人的退出,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彻底退出,依靠自然修复生态,是最佳选择。从2000年开始,我市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的优势,积极转移农牧业人口,使其从一产中退出来,进城进镇,从事二三产业。2004年开始,我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网络,加强了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前的培训、转移中的服务、转移后的维权,加快了转移进度。2007年,按照生产力、人口与环境资源承载力和谐平衡的理念,我市编制了《全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将沿黄河、无定河流域等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划为优化开发区,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1%,现有人口20.2万,这一区域要大力转移人口,提高人均农牧业资源占有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牧业;将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西部草原和东部水土条件较好的河川流域及城郊地区划为限制开发区,面积3.1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6.8%,现有人口16.1万,实行以水定田,以田定人,以草定畜,把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转移出去,把超载的牲畜压下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牧业;将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腹地、干旱硬梁区的缺水草场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沟壑区等区域划为禁止开发区,面积4.4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1.1%,现有人口27.1万,区域内的农牧民要逐步全部转移,依靠自然力量恢复生态。在去年启动5300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整体退出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了1万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整体退出工作,进展顺利,区域内的生态得到迅速恢复。近期我市又出台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指导意见》(鄂政发〔2008〕43号),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进度将进一步加快。目前,全市农村牧区人口由2000年的93.5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60.7万人。
(五)着力沙棘产业培育。从200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沙棘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力培育。一是依托沙棘减沙工程,建设沙棘产业基地。推行“政府+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种植沙棘、管护沙棘、利用沙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沙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全市沙棘资源保存面积从1999年的90万亩发展到33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65.5万亩,占50.7%。可采果面积104.6万亩,占31.7%。现在每年以50万亩的种植速度向前推进。二是依托沙棘资源,建设东胜沙棘产业园区,发展沙棘产业精深加工,提升沙棘产业层次。到目前为止,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