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陈雷:大力发展水电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9-05-11

 

大力发展水电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第五届“今日水电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09年5月11日)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在这莺飞草长、景色宜人的江南五月,我们在拥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中国杭州举办第五届“今日水电论坛”,与来自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水电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嘉宾,以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小水电与民生改善”这一主题,交流和分享各国在水电建设特别是小水电开发方面的经验与成果,探讨水电开发领域的重大和紧迫问题,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水电事业可持续发展。在此,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水电是目前第一大清洁能源,提供了全世界1/5的电力。与其它能源相比,水电具有循环可再生、长期成本低、综合效益大等优势,对改善能源结构,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各国都把开发水电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全球有55个国家50%以上的电力由水电提供,其中24个国家这一比重超过90%。目前,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水电开发程度都超过80%。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如巴西水电开发在电力建设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


    中国河流众多,水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大陆地区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是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常规能源,也是目前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第一大清洁可再生能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水电事业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中国已建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2亿千瓦并位居世界第一,发电量将近6000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装机的20%、总发电量的15%左右,水电设计、施工和设备制造技术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对电力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目前,中国水能资源开发程度为31.5%,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中国数以万计的水电站中,有相当部分是单站装机5万千瓦及以下的小水电站。大力开发小水电资源,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水电事业发展的重点。下面,我就中国小水电发展情况,向各位来宾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国小水电建设成就和经验


    中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大陆地区技术可开发量达1.28亿千瓦。截至2008年底,中国大陆已建成小水电站45000座,装机容量51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1600多亿千瓦时,约占中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在建规模达2000万千瓦。通过开发小水电,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3亿多农村人口用上了电,农村水电地区的户通电率从1980年的不足40%提高到2008年的99.6%。中国小水电发展在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节能减排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扶持,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明确了小水电“自建、自管、自用”的原则,提出了“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并出台了小水电“优先调度”、“全额上网、同网同价”等优惠扶持政策。同时,中央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开发小水电,连续在五个“五年计划”中开展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在106个县进行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和群众开发小水电的积极性。仅“十五”期间,4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51亿元,增加小水电装机1060万千瓦,相当于每个县平均增加农村水电装机3万千瓦。


    二是坚持服务民生,提高农民受益程度。中国小水电资源广泛分布在全国1700多个山区县,与退耕还林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分布基本一致,其中398个县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小水电作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就地开发,就近供电,并通过提供劳务、入股等方式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使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通电问题,还带动了农村通水、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减少了山区林木砍伐,还促进了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推动了贫困地区就业增长和产业发展。


    三是坚持科学规划,做到开发保护并重。小水电开发必须与河流综合规划、区域电源电网发展规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中国政府组织开展了小水电资源专项复查,先后编制完成了全国农村水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2009-2015年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七五”至“十一五”的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严格小水电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使小水电开发既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又符合维护河流健康的基本需要,保证了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小水电资源。


    四是坚持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制定了全国统一、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了小水电规划、设计、施工、设备制造、运行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对老化、低效的水电站进行更新改造,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开发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水电站的比重。积极建设国际小水电示范基地,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和人才培训,推动了小水电行业技术进步。


    二、中国小水电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


    小水电开发是山区水利和能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山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是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小水电的发展思路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统筹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范资源管理,强化安全监管,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规政策,推动技术进步,切实搞好小水电代燃料和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等强农惠民工程,提高贫困山区农民用电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中国小水电开发要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全国农村水电装机容量超过7500万千瓦,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水电供电区无电和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解决;二是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广泛实施,基本解决退耕还林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地区1000万户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户均年生活用电量不低于1500千瓦时;三是小水电资源实现有序开发、可持续利用,农民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四是农村水电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水电站更新改造规划任务基本完成,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农村水电站及其配套电网达到90%以上。


    在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将牢牢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小水电发展的首要位置;二是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小水电发展的核心理念;三是把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作为小水电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四是把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作为小水电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小水电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水能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能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水能资源调查评价制度,动态分析评价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影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小河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编制或修订工作,科学合理确定开发程度和开发方案。按照国家和区域主体功能区管理的要求,规范水能资源开发许可管理,逐步完善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和市场配置制度,确保小水电资源合理有序开发。


    二是加快小水电代燃料建设。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2009-2015年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确保如期解决170万户、677万农村居民生活燃料问题,实现新增代燃料电站装机170万千瓦。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把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成小水电开发利用的示范工程。


    三是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十一五”规划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到2010年建成400个高标准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新建和改造水电装机容量477万千瓦,增加年发电量160亿千瓦时,解决88万无电人口和485万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同时,编制并实施好2010—2020年水电农村电气化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