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_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季建业:为政之要在于治水


2008-04-10

 

    江苏省扬州市,地处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交会处,又被包含于长三角经济圈中;它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同时也是国家防总2000年确定的60个防洪重点城市之一。扬州,在拥有丰富的过境水资源、便捷的水运通道的同时,洪涝灾害历来频繁发生,水利工作复杂而繁重。

  “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是新时期扬州提出的发展目标。市委书记季建业如此诠释:“第一眼的扬州,让你惊叹生态环境好,是一个生态城。第二眼的扬州,让人感染到书卷气,越读越有味道,是个文化城。”而新扬州的建设需要水利提供更加扎实的支撑。

扬州有一部
水写出来的历史


  扬州城因水而发,缘水而兴,也因水而衰,因水再盛

  现代水利周刊:历史上,扬州“千户人家尽枕河,万户商埠向水开”。城市滨水而建、临水而筑,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兴盛。水给扬州带来了什么?

  季建业:扬州濒江枕淮,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1030毫米,境内河湖密布,水系发达,长江依境东流,淮河入江水道、京杭运河纵贯南北,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等湖泊由南而北依次排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也在扬州市境内,全市70%以上的地面处于历史洪水位以下。

  扬州因水而发,缘水而兴。历史上的扬州凭长江之利,携运河之便,经济、文化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汉代的兴盛、唐代的繁盛、清代的鼎盛,为扬州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曾是“东南第一都会”,赢得了“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誉,云集了李白、杜牧、苏轼、欧阳修和“扬州八怪”等名家、名派,留下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脍炙人口的名句。清末,由于铁路的兴起,扬州的水运优势变成交通劣势,长江之便成了长江之碍、长江之阻,扬州因此一度衰落。

  改革开放后,扬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扬州科学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同时积极推进运河沿岸开发,扬州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几年,扬州市生产总值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1亿元,是2002年的2.4倍,比上年增长1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000元。此外,扬州市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2004年我们通了火车,2005年润扬长江大桥建设通车,长江、运河又重新成为我们发展的资源优势。2006年,我们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殊荣。

  可以说,扬州有一部水写出来的历史,扬州城因水而发,缘水而兴,也因水而衰,因水再盛。

  现代水利周刊:扬州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这么多荣誉的取得,您认为,水的元素占了多少?

  季建业:水是扬州城市之魂,扬州取得的诸多荣誉背后,水的元素占了很重要的分量。水在扬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正因为此,近几年来,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城市水环境的保护,显著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按照“资源、生态、健康、安全”协调发展的理念,我们大力开展了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把河道建成清水走廊,把城市建成亲水乐园。我们投资30多亿元对市区的瘦西湖和20多条共计100多公里的河道进行整治,提出四条要求:没有臭味、没有黑色,城里河道能钓鱼,主要干河能行船,河道两岸建亲水步道。

  我们感到,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整治和显著改善,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城市形象,关键是提升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保护与整治水环境是发挥扬州水资源优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重要体现

  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整治和显著改善,关键是提升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人水和谐之路上迈出了关键步伐

  现代水利周刊:我们注意到,前段时间,扬州电视台向广大市民征集“我爱扬州的100个理由”,很多市民都表示,宜居是他们热爱扬州的最重要理由。从中我们看出,扬州环境秀美、社会和谐。那么,在打造城市水环境中,做了哪些事情?

  季建业: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我们突出抓好了4个关键环节: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

  一是保护水资源。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相继制定了《扬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扬州市水功能区划》等,从根本上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积极开展企业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对所有取水口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实行水资源的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扬州被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通过“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等措施,有计划地从城区迁出或淘汰工业企业,既控减城市工业污染源,从源头上管理好水资源,又调整优化了城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到2004年年底,市区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三年前下降了47.6%,废水排放达标率提高到97.8%。

  二是改善水环境。我们先后投资30多亿元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瘦西湖“活水工程”、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瘦西湖扩容工程、古运河风光带综合开发工程、市区河道水环境专项整治工程,疏浚市区20多条河道,共计100多公里。我们充分利用扬州城市河道相通的优势,着力建设生态水利基础设施,增强了城市水量储备和纳污能力,提高了水生态自然净化能力和城乡水环境质量。每年调水4亿立方米,显著改善了城市河道水质,为城市水环境注入了活力。同时,大力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建设水景观。对河岸全面绿化,在河岸建设了一批园林景观和休闲设施,如新城西区的“明月湖”、东区的曲江公园、城中的荷花池公园等大型涉水公园和涉水商业娱乐设施等精品工程,实施了护城河、小秦淮河、二道河沿河人文景观改造工程、河道亮化工程、亲水步道建设工程,扬州乾隆水上游精品线已成为扬州旅游的一条标志性线路,最近又在延伸拓展,把河道建设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秀美画卷。

  四是弘扬水文化。水文化是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包容、灵秀已成为扬州人文精神的重要特点。扬州在水通商兴的同时,也融汇了四海文化,汇聚了八方英豪,凝结成了独树一帜的扬州文化。南秀北雄在此体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历史上一批批饱学之士纷纷顺水而来,在扬或为官,或游学,或客居。文之所兴,他们在这座景色怡人的水城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为了保护和弘扬扬州传统水文化,我们兴建了城市水环境展览馆,同时将现代技术、文化、观念引入城市水环境整治,在水岸建设大型喷泉、水上娱乐、亲水广场、水上夜景游览等,打造现代水文化,进一步彰显了文化扬州、生态扬州、亲水扬州的城市特色。

  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重要体现。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整治和显著改善,不仅美化了城市生态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城市形象,关键是提升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造人水和谐的空间环境。

  现代水利周刊:您刚才谈到把古运河的整治作为城市水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古运河是扬州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您怎么看待这张名片?

  季建业:的确如此,运河是扬州的一张名片,我们珍视这张历史文化名片。扬州是中国唯一一座与古运河同龄的城市。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它不仅孕育了扬州的物质文明,而且孕育了扬州包容、进取的人文精神。

  意识到了古运河是一种重要的人文资源、环境资源、文明资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精心呵护和保护好这张名片,合理利用这张名片,对外推广这张名片。近年来,扬州投入很大的资金和精力进行古运河城区河道改造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和沿运河风光带的建设。

  我们根据古运河环城而流的格局,用水来“说话”。亭台轩榭、石栏绿柳,营造了沿河古典园林景观。沿河古迹,休闲广场,作为人文节点,刻石立碑,进行了详细解读。古运河遗址等景点在扬州内河沿岸随处可见……博大精深的扬州人文底蕴,在这里得到了详尽注解。

  现在,古运河风光带已成为老城区市民晨练、休闲的好去处。运河两岸的一些区域也成为城市居民栖居的首选。一些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充分体现了古代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可以说,今天的古运河已经成为扬州一个流动的活体的文化长廊,一条生态的休闲水廊,一个繁华又不失典雅的生活空间,日益焕发出新的价值和魅力。

为政之要 在于治水

  水之利,内涵丰富。利在国家,利在经济建设,利在交通,利在农业生产,利在环境的改善、百姓生活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现代水利周刊:我们了解到,今年2月,水利部陈雷部长考察了扬州水利工作,肯定了扬州治水取得的成绩,他提出“为政之要,在于治水”。

  季建业:是的,我很赞成他的观点。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水患是老百姓的心头之患,水害是老百姓的生活之害,水利是老百姓的幸福之源,如果不把水利工作做好,老百姓就不买你的账。因此,治水就是为政之要。

  从扬州的历史就可以看出,凡是水利兴盛的时期,就是城市繁荣发展的时期。水之利内涵丰富,利在国家,利在经济建设,利在交通,利在农业生产,利在环境的改善、百姓生活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现代水利周刊:我们知道,您对水利工作非常重视。请您谈一谈,在建设新扬州的进程中,水利工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季建业: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近几十年来,在包括水利部在内的上级的关心下,扬州市已初步建成挡得住、引得进、排得出、灌得上的水利工程体系,建有各类堤防5000公里,骨干河道2430条,中小型水库62座,涵闸站星罗棋布。

  水利在防洪保安、提供水源、优化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比如说,我们先后战胜了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2005年台风,2006年里下河大涝和市区突发暴雨,2007年淮河流域洪灾、龙卷风、台风以及近几年山丘区干旱等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我们开展了以县乡骨干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建设,取得了沟通水系、改善水质、优化环境、提升引排功能的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在枯水期拦蓄洪水资源,年均调水4亿立方米,确保了“细水长流、流水不腐”,大大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我们大力开展节水工作,开展节水型企业(高校、社区、家庭)创建活动和八大行业节水行动,至2007年年底,90多家单位获得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称号。我们实施灌区改造和节水工程,高邮灌区改造后的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了10%,平均每亩节水102立方米,年节水6500万立方米,年效益约900万元。另外,在文化扬州、法治扬州建设中,水利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6年我们提出了要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的新扬州的发展目标,这对未来的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水利工作为新扬州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现代水利周刊:未来水利工作应该重点解决好哪些水的问题?

  季建业: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在扬州仍然存在。

  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扬州每年都必须把防汛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刚才我们谈到了近几年所经历的洪涝灾害,每年淮河流域洪水暴发,扬州承泄淮河洪水386亿立方米左右,约占淮河泄洪总量的85%。另外,市内部分流域性、区域性防洪工程标准偏低,不少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更给全市防汛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扬州市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为24.83亿立方米,而现状用水量已达到40多亿立方米,要利用过境水弥补本地水资源不足,局部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仍然存在。扬州承接着长江、淮河上游下泄的污水及本地污水,而且扬州水网密布,水流缓慢,水环境容量较小。这些都对扬州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形成严峻挑战。

  今后要支撑保障新扬州建设,水利工作任重道远:一是要进一步根治水患,解决水害。二是要进一步解决水污染问题,让水更清,天更蓝。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水景观的建设,改善水环境,给百姓提供更优美的生活空间,这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力度。虽然我们这个城市水多,但是水质型缺水的危机也是潜在的,所以,如果我们不保护好水,即使我们有再多的水,也只能望水兴叹。五是要加快治水、管水的法制化进程。依法管水,依法治水,这样才能使我们治水的成果得以巩固。我认为,民生水利不仅是给百姓带来物质财富,还要给百姓带来精神的享受、情感上的愉悦和心灵的陶冶。

  档案

  季建业,江苏省委委员、扬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57年1月生于江苏省张家港,197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参加工作,法学博士。1975年3月,在沙州县委宣传部工作;1977年1月,在苏州地委宣传部工作;1986年1月,任苏州日报社副总编、党组成员;1990年10月,任吴县县委副书记;1992年8月兼任苏州太湖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1996年1月,任昆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1997年11月,任昆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2000年8月,任昆山市委书记;2001年7月,任扬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2年2月,任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2004年7月至今,任扬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的十七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来源:现代水利周刊    2008年4月10日

作者: 果天廓 段连红 肖丹
SRC-102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_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