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舟曲水利抢险救灾记者手记之一:兵贵神速
■本站前方记者 李先明 杨飞 赵洪涛 布方坤

2010-08-13

  车过红军曾经激战的腊子口之后,一处处刚刚清理过的土石的痕迹和不时闯入眼帘的“傍山险路,滑坡落石”的警示标志,告诉我们那个令人揪心的灾难之地就要到了。

  舟曲,一个全国大多数人从来没听说过的名字,却因为2010年8月8日凌晨的一场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一下子绷紧了全国人民的神经!就在那个中国人一般认为吉祥日子开始的时刻,一股特大山洪泥石流像一条恶魔,乘着夜色,借着山势,水中夹土带石,俯冲而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荡平田原,吞没村庄,卷起楼房,直闯入白龙江里来……

  尽管在赶赴灾区过程中一再想象那是怎样的一副景象,但真的到了灾区还是让人深深地感到震撼:车在进入县城前一公里车流人流已经压得透不过气来,大批劳累了一天的救援队伍正在撤到城外营地休整,大批的救援设备和人员依序入城,到处可见抢险救灾的标语和红旗,当地居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国旗,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小县城连着大国家的气氛。

  车穿过无数道警察、武警战士、地方民兵的岗哨之后,一直走到一片汪洋水面才停下来。这里正是舟曲形成堰塞湖之后壅高水位所导致的水进县城。远处大批楼房的下半部分都淹没在水里,一些记者正在这里拍摄、采访,有些当地居民挤过来观看水势情况。

  甘肃省水利厅早先来到舟曲的一位司机专门步行过来接我们,车在他的引导下,穿过一条小肠一般的胡同,走进临时拆开的一处围墙,再穿过一处武警战士的帐篷营地,七绕八拐穿过了无数人流,才见到水利抗洪抢险的领导和专家。

  凡是在舟曲抢险救灾一线的人,无不有着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特大泥石流灾害真是超乎想象。好端端一条白龙江,硬是被两条上下相距很近的泥石流给卡住了,霎时间形成了堰塞湖。站在白龙江南岸山体上,可以清晰地看见三眼峪和罗家峪两条泥石流,就像两把利剑,把舟曲北岸县城大片楼群撕开了两条长长的口子。

  记者在三眼峪泥石流沟口对面的李朝家拍了些图片,他说世世代代几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泥石流。正在城关桥上观看水情的尚治中告诉记者:“我家住桥上那座楼,已被水淹了底下两层,进不去了。舟曲遭此大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抢险救灾极其快速,十分有效,心里还是感到很踏实!”

  此话不假,灾情重是事实,可面对突然而至的自然灾害,中国政府响应是快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领导迅速作出批示,温家宝总理在水利部部长陈雷等领导陪同下,乘专机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国家防总、水利部第一时间响应,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一大早火速出发……

  中国人常说“灾情就是命令”,事实确实如此,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迅速向舟曲集结,记者在赶赴舟曲的路上看到的几乎全是参加救援的部队、设备或者机械。

  泥石流发难白龙江,水利人征战舟曲城。11日上午,长江委副主任杨淳告诉记者,长江委在舟曲参加救援的人员已有31人,其中长江水文局已有20人。而当天上午正在指挥安装临时水尺、设置临时断面的甘肃省水文局局长牛最荣告诉记者,甘肃水文局目前在舟曲的已到51人。强大的水文监测力量必将为成功破除堰塞湖作出应有贡献。

  记者到达的8月10日当晚,水利部领导宣布与甘肃省水利厅联合成立5个小组,共计120多人,已经紧张、有序地全面展开救援工作……

  兵贵神速,主动在我。在舟曲,在这个蜀汉时期诸葛亮、姜维曾多次出兵的地方,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包括水利人在内的中国人,面对自然灾害,生动地演绎了一场快速出兵、赢得主动的战例。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10年8月13日

作者:李先明 杨飞 赵洪涛 布方坤
SRC-6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