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河南:为中原崛起提供水利支撑

2010-12-23

燕山水库(中国水利报记者 张进平 摄)

2007年淮河流域大水,河南水文职工抢测洪峰(王伟 摄)

修武节水灌溉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国水利报记者 张进平 摄)

济源市率先在河南省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张青 摄)

信阳饮水安全工程通水(中国水利报记者 杨沙平 摄)

陆浑灌区(中国水利报记者 张进平 摄)

信阳商城小流域治理工程(中国水利报记者 杨沙平 摄)

  江河奔流,逝者如斯。
  五年来,河南水利工作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蓝图呼之欲出,无论在防洪抗旱减灾还是在民生水利构建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河南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原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五年来,河南水利人戮力同心,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燕山、马家岩、龙潭河、禹门河、卫家磨水库拔地而起,一夫当关,万民泽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幕开启,长江黄河,“擦肩而过”;400座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拦洪蓄水,固若金汤;重点地区46条中小河流深入治理,1736.8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水利发展,惠泽民生。

  ■亮点一
  防汛抗旱减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水旱灾害交替发生。2006年出现了大面积、长时间的旱情,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2008年至2009年冬春之交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2010年豫西、豫南山区发生了严重山洪灾害。面对水旱灾害,全省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广大军民奋力抗灾,取得了防汛抗旱斗争的重大胜利。五年来,全省防洪减灾效益200多亿元,抗旱灌溉3亿多亩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突出贡献。

  ■亮点二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

  建成了燕山、马家岩、龙潭河、禹门河、卫家磨等5座大中型水库,完成了沙河、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开工建设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口村水库工程,实施了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淮河流域泥河洼、老王坡和海河流域长虹渠、良相坡等8个蓄滞洪区进行了安全建设,对重点地区46条中小河流进行了治理,提高了防洪保障能力。

  ■亮点三
  农村水利工作全面推进

  对48处大中型灌区实施了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共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5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04万亩;项目区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41提高到0.52,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64亿公斤,年新增节水能力7.89亿立方米。2009年,河南省先后实施了抗旱应急灌溉工程和秋季除涝工程建设,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总计1239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2794万亩,为河南省粮食连年丰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亮点四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05年,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作。“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连年将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十件实事”的重要内容,全省各地将保障饮水安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狠抓落实,大力推进,截至目前,共建各类供水工程6925处,解决了12775个村、1736.8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亮点五
  水政水资源工作不断加强

  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共制订、修改地方性水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7件。不断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强化“三条红线”管理,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河南省万元GDP耗水量由2004年的226立方米降低到2009年的9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由2004年的103立方米降到2009年的52立方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亮点六
  水土保持和小水电工作较快发展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