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全力打造“安澜之河、清澈之河、富庶之河”——访淮委主任钱敏

2011-02-11

  “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要进一步治理淮河,给治淮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淮委主任钱敏告诉记者,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在淮河流域引起了巨大反响。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是国家实施鼓励东部率先、促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发展潜力巨大,水利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支撑显得尤为重要。钱敏认为,在治淮工作中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不断创新治淮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管理能力、水生态保护能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钱敏说,下一步淮委将重点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着力推动重大项目立项建设。对淮河上游出山店水库、中游行蓄洪区调整和下游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引江济淮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大前期工作的投入和力度,加快推进项目立项。二是要着力加快民生水利实施。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民生工程。将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居民迁建迫切需要作为民生水利发展重点,给予优先安排和优惠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做好规划,统筹使用各种资源,积极推动解决区内约80万人的安居问题。三是着力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淮河流域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耕地约占全国的1/10,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7%,在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中约占1/5份额,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淮河流域1.9亿亩耕地中有近1亿亩属低洼易涝地区,在进一步治淮中安排对重点易涝洼地约5500万亩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其排涝标准。该工程可与国家近期重点投入的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效益,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对发挥淮河流域粮食增产潜力意义重大。四是着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二五”期间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短板效应会日益凸现,严格水资源管理已不再限于量的平衡与质的改善,而已经上升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础条件是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保障条件是建立政府首长责任制和以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考核制。淮河流域“三条红线”的量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要尽快建立相关法规制度,完善管理组织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手段,加强流域机构的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把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五是着力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体系。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的这个定位是今后完善水利扶持政策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顽疾”,导致许多水利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建管并重理应是转变水利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实施的水管体制改革,流域内大中型水利工程受益匪浅,但大量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还未从中得益。因此,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组织机构上完善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体系,在财政保障上落实管理和养护经费,使水利工程能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

  钱敏说,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起步之年,流域机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委上下一定要凝心聚力,全方位地做好新形势下的治淮工作,早日把淮河建设成“安澜之河、清澈之河、富庶之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2月11日

作者:杜红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