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借一号文件东风 助治淮事业发展

2011-02-24

    又是一场扩日持久的大旱!
    连续百余天无有效降雨,部分地区60余天滴雨未下,流域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异常偏少8成以上,从2010年10月至今,极端干旱的气候、严重失墒的土壤、持续升级的旱情在严重困扰着沿淮百姓。而在此之前,2007年的流域性大水、近年来时有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和2009年初的严重旱灾,都凸显出淮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任务艰巨和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不完善等多种深层次矛盾......

 

    主要瓶颈·明显短板·最大硬伤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开启了新中国治水事业的伟大征程。经过长达6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已经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淮河洪水入江畅流、归海有路,治淮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淮河是一条极为特殊和十分复杂的河流,她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的水系河性特征和特定的社会人文因素,客观上决定了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流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沿淮经济社会的发展,重重问题依然困扰着流域人民,阻碍着他们迈向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
    淮河防洪体系仍不完善,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