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灯林 裴海燕 胡顺华
文明因水孕育,受水滋养,随水流淌,与水共存。18.6万平方公里的荆楚大地上,镶嵌着众多的河流、湖库、湿地,既有丰富的水资源滋润,也极易发生水旱灾害。利害两端,演绎的是一部部荆楚儿女治水患、兴水利的奋斗史、创业史。 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湖北省委一号文件也聚焦水利改革和发展。消息传来,荆楚儿女欢欣鼓舞。
全新的战略定位
春节前夕,湖北省委出台了今年的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和发展。这是新世纪以来湖北连续第8个关注三农的省委一号文件,也是首个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预示湖北水利改革发展又将迎来新的春天。 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认为,一号文件不是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而是对水利进行了新的战略定位。这样的战略定位,是对基本省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对长期治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定,是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具体来说,水利的战略定位体现在三个“第一次”: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也是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地治水患、兴水利,实现了从“水患大省”向“水利大省”的历史性跨越,江河干堤长度、大型水库座数和大型排灌泵站装机容量均居全国首位。湖北必须抢抓重大政策机遇,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水利工作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谋划、全面部署,凝聚全社会力量,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抓住当前水利薄弱环节,解除水利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尽快扭转湖北水利建设滞后和保障能力薄弱的局面,充分发挥水利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未来五年投入1189亿元
湖北省委一号文件要求:“确保未来10年湖北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 “十二五”期间全省水利概算总投资1189亿元,包括中央投资635亿元,地方配套554亿元。其中省财政今后5年必须投入200亿元以上,年均40多亿元。 政策落实,必须有资金支撑。王忠法表示,一号文件着力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含金量十足。 第一项举措,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省级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并保持增幅同步,大幅度增加省级财政专项水利资金,继续采取“水利贷款、财政贴息、预算还本”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等等。此外,各级财政每年还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意味着,各地10%的“卖地”收益,将用来“治水”。 第二项举措,加强水利建设基金和水资源费、河道砂石资源费、河道堤防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规费的征收管理,严格减免政策,做到应收尽收。 第三项举措,强化金融信贷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 第四项举措,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水利。按照“调整结构、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积极整合国土、交通、农业、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民间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和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发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作用,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此外,还将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四大建设彰显民生主题
水利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 王忠法认为,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王忠法说,2011年及今后几年,除继续抓好防汛抗旱、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更新改造、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农村中小水电开发等工作任务外,湖北将全力推进“四大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农村安全饮水“村村通”工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1500多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促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同时,落实农村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免征水资源费等扶持政策。 二是百湖(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以100个河湖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河湖工程建设。重点是实施武昌大东湖、汉阳六湖连通,四湖流域专项治理,咸宁淦河、黄石磁湖水生态修复,以及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试点中下游水生态平衡系统建设,使河畅其流、水复其动。同时,在全省禁止水库、湖泊投肥养殖行为,截断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江湖的源头,倡导开展每亩地少施一斤化肥、少撒一两农药、少用一方水的面源污染治理活动。 三是千万亩田园优化美化工程建设。整合涉水资金,大力开展农田灌排设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到2020年整治田地3000万亩,建一片成一片,片片相连,形成规模效益,做到山清、水秀、岸绿、田肥、路通,呈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田园牧歌式的风光。 四是万里堤防整治工程建设。抢抓中央投巨资建设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蓄滞洪区和重点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的机遇,高标准开展汉江中下游堤防等万里堤防整治工程建设,把汉江和连江支流堤防建成一堤一路、两林护岸的“水上长城”。
加强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湖北优于水,也忧于水。”王忠法说,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从总体上看,湖北水利建设仍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的严峻局面,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 一是洪涝灾害依然是心腹大患。60多年来,湖北发生重大洪涝灾害10次,平均6年一次,呈现频次高、威胁大、危害重的总体态势。1998年的全流域超大洪水和2010年的两江夹击大洪水,给湖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湖北山洪易发县达68个,山洪灾害年均损失占全省洪涝灾害损失的70%以上。全省中小河流、中小水库、中小电站、中小区域滑坡,量多面广,“四小”安全问题突出。 二是水利设施薄弱依然是明显短板。全省防洪薄弱环节突出,长江、汉江防洪保护圈没有完全形成,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湖泊堤防基础差,分蓄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滞后,水库涵闸泵站病险多。 三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农田灌排体系不全,设施老化失修,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排涝标准明显偏低,“靠天吃饭”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 四是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严峻,水资源供给矛盾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全省水土流失面积5.59万平方公里。1980年至今,湖北3平方公里以上湖泊面积减少了5256平方公里,蓄水量减少了74亿立方米,部分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的水体污染比较严重。 王忠法认为,这些情况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深化水利改革时不我待,强化水利管理势在必行。
“三条红线”严管水资源
土地资源管理有一条“红线”:18亿亩耕地。而湖北省委一号文件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了“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三条红线”有何威力?王忠法说,今后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这意味着,突破红线的地区,或者水资源不足的地区,今后上马项目,特别是耗水量大的项目,将受到限批或者禁批。此外,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将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主要负责人对此要负总责。 王忠法认为,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 划定“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坚持以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为工作重心,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一是要以总量控制为核心,优化水资源配置,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切实保障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二是要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开展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三是要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四是要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方向,大力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对城乡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数字解读四大体系
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力争通过5至10年努力,基本建成四个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和保障能力薄弱的局面。 四大体系包括:一要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长江、汉江综合防洪能力分别达到防御1954年型、1935年型洪水标准。 二要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到2020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平原湖区超过70%的农田易涝面积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 三要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四要基本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水利管理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八大工程
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把握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八大工程。 一是加强长江、汉江防洪保安工程建设。 二是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整治重点险工河段42处。 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6处大型灌排泵站、37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56个中央级、23个省级小农水工程年度建设任务。 四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今年再解决200万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五是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武昌大东湖、黄石磁湖、鄂州长港等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 六是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平方公里。 七是加强水资源科学配置工程建设。 八是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工程建设,新增中小水电装机12万千瓦。
六项水利改革推进水利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湖北将着力推进“六项水利改革”: 一是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是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规定足额落实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建立跨行政区划和重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各级财政补助机制。 三是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湖北省在2004年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时规定: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地区按流域(水系)组建水利管理站,属县(市、区)水利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他地区的乡镇原则上设1~2个水利公益性服务岗位。山区一些地方提出:近些年来,山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中小型病险水库多,水利管理任务很重,应恢复设立水利管理站。目前,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省编办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深化湖北省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对这个问题,将在下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文件中整体考虑。 四是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公共财政对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的补助机制,探索社会化、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五是理顺湖泊管理体制。健全湖泊管理机构,强化工作职责,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 六是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消易涝地区农民的县乡两级水利工程农业排涝水费负担,农业排涝费用由各级财政负担。
水利大省新跨越
湖北,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兴盛,也因水而忧患。 治水方可兴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辉煌的治水史。全省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坚持不懈地治水患、兴水利,实现了从“水患大省”向“水利大省”的历史性跨越,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峡、南水北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建设,形成了“三峡之电,全国享用;湖北之水,全国受益”的新格局。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长江干支流防洪标准明显提高,造就了几十年的长江安澜,造福数千万人民安居乐业。湖北人民千百年来“兴其水利,避其水害”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思想认识上有重大飞跃,投入政策上有重大突破,管理制度上有重大创新。以今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出台为标志,湖北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水利兴,天下安;仓廪实,百业兴”。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世纪,湖北开启了“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跨越的新征程。在未来10年,荆楚儿女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始终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防汛抗洪中心、粮食安全大局、民生水利重点、生态水利方向、改革创新动力,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推动湖北跨越式发展夯实水利基础。
来源:中国水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