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家机关“最美家庭”系列奖项获奖作品)

怀着喜庆的心情,我们一家人欢度传统新春佳节,母亲父亲在春假期间天天主动携着奶奶、姐妹俩沐浴春色,共享好时光,何乐而不为?

时隔26年,父母补拍的结婚照。为持家工作、照顾长辈及两个宝贝女儿,父母一直省吃俭用,充实忙碌着,而把自己的事情一推再推。近30年了,我们家唯一缺的就是父母的结婚照,那天,爸妈终于圆梦!

妈妈为了来北京照顾我,克服千难万阻,坐着硬座来到了北京,每天为我干各种家务,忍受着白天的孤独和内心的空虚。趁五一,带着妈妈去玉渊潭公园欣赏樱花,呼吸大自然的芳香,感受大首都的气息。
母亲节将至。唐代诗人孟郊的千古名句《游子吟》反反复复地在我脑海中呈现,其清新淡雅的诗句真切地展现着母子情深,浓郁醇美的诗味散发着母爱气息,使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人世间最无私的情怀。然而,从呱呱落地到而立之年,似乎自己从未曾感激这份母爱,那是什么力量让母亲如此无私地去奉献,如此辛劳地去付出呢?仅仅就一声“妈妈”的呼唤让母亲已心满意足了。对于母爱的博大而深沉,我一直就想用自己的笔触去探寻。
我的母亲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一位普普通通的好妈妈。在很多文章中的母亲形象都可以在她的身上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影子。母亲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文革的动乱、经济的拮据以及排行的关系,外公决定让我母亲辍学、挣工分以养活弟弟妹妹,所以母亲就成为兄弟姐妹中的“牺牲品”,高中尚未毕业就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但也正是母亲从小经受住起早摸黑、风吹日晒、雨淋雪飘的生活洗礼,才铸就了她如今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中华美德。
严格的慈母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母亲对我和妹妹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从不放松。她时常提醒我们说:“我自己文化知识少,但我希望你们姐妹俩能多读书、多学习、多用心,我和你爸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无论大考小考,母亲尤其关注我们的学习情况,一旦考出好成绩,母亲的脸上就会露出灿烂的微笑,并会采取适当的激励方法,带着我们姐妹俩去商场买各自喜欢的东西。所以,为了让母亲高兴,为了能满足平日里无法实现的小愿望,我和妹妹在懂事以后都特别努力学习,享受着学习给我们一家带来的欢乐。
工作以后,母亲总是对我千叮咛万嘱咐:年青同志刚到单位,要做到“四勤”——脑勤、眼勤、手勤、嘴勤,干活要尽心尽力、做事要尽心尽职,不要怕吃苦受累,并引用了很多名人志士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取得成功的经典例子来鼓励我、鞭笞我。
勤俭的母亲
艰苦的生活环境让我的母亲养成了勤劳节俭的好习惯。母亲好不容易来趟北京,平时见我们上班繁忙,里里外外的家务她全包,一直忙这忙那,让我和先生觉得内心有愧。考虑到母亲的辛劳,到了周末,我和先生提出来带她去外面吃特色菜,母亲一口回绝了:“你们上班挣钱很辛苦,外面的饭菜也不可口,咱们就在家里吃吧。”之后,无论我们怎么说,怎么劝,母亲也不愿意出去吃。就这样,母亲一直坚持着“顿顿必做、顿顿做好、顿顿做全”的原则,让我们每天都能按时吃上香喷喷的饭菜。有次,母亲听说家里饮水机上的纯净水一桶要近二十元钱,心疼地说:“这水怎么那么贵啊!?”从此,母亲就十分注意节约用水,能不用纯净水的地方尽量不用,而且还时不时地用电炉子烧开水喝,生怕浪费了纯净水。有时,我下班晚,到家就天黑了,回到家发现屋子里一片漆黑,以为母亲出去转转还没有回家,等拉开灯,发现母亲一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等我们回来,我惊诧地问母亲为什么不开灯,母亲笑着说:“又不看书的,不用开灯,现在不是提倡节能减排嘛,给你们省点电。”
温暖的母爱
清楚记得那年夏天在火车站上的动人一幕:我拉着一箱行李,去别的城市实习,恰巧母亲去省城有事,沿途经过我要去的城市。到站后,火车临时停车两分钟,母亲担心我拿不动行李,于是就不顾旅途的辛劳,执意要送我出车厢门。我无奈,本想让母亲送到车厢门口即可,没料到,母亲弯着腰,粗糙的双手紧握着行李杆往站台出口快跑,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