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右江水利公司:以“六项机制”落地见效保障水利安全生产良好局面
□广西右江水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马建新
水利安全生产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石,是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线支撑。广西右江水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右江水利公司)在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试点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六项机制”右江模式推广应用,已接待行业内单位40余家,以不同形式分享经验40多万人次,现场服务覆盖项目法人、勘测设计、科研服务、后勤保障等不同类型单位,为全面贯彻落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六项机制”落地见效的部署要求不懈努力。
总结经验
“六项机制”落地见效的关键是机理落地
深刻领会“六项机制”内涵,探索运行机理。右江水利公司认真研学“六项机制”实施意见,深入研究“六项机制”内在机理:风险不仅是危险源的属性,隐患也有风险,小事故处置不当会变为大事故,事故更有风险。风险查找,不仅包括辨识危险源,还包括排查隐患和确定事故;风险研判,包括对危险源风险、隐患风险和事故风险的量化;风险预警,即当现状风险超过阈值时实施预警;风险防范,包括管控危险源不让其变成隐患,治理隐患不让其变成事故,控制小事故不让其变成大事故;风险处置,包括较大风险处置、隐患处置(即隐患治理)和事故处置;风险责任,包括在上述各环节中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的落实及奖惩。
建立安全生产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用LEC法或LS法计算风险,其中,L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E是暴露频率,C、S为危害程度。研发建设“六项机制”信息系统,内置算法,自动绘制现状风险的动态曲线。设置风险阈值超值预警,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当公司(单位)、部门或某一个危险源现状风险超过各阈值时,由低到高,系统可自动作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预警后,立即采取防范或处置手段,用风险公告、工程技术、管理、教育培训、个体防护和应急处置等措施降低L、E、C或S值,达到可容忍状态后取消预警,进入下一个PDCA流程。
落实责任。利用“六项机制”信息系统自动统计各部门危险源管控率、隐患整改率、隐患自查率和隐患反复率,定期在安全生产会上分析安全生产状况,对部门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提供风险警示、本人管控危险源状态、未治理隐患情况等;安全监督部门定期对本部及子公司开展监督检查,每季度对未达标部门进行处罚;定制个人App(应用程序),为现场管控人员提供危险源巡查路线、隐患拍照读取、整改销号等服务,达到责任层层分解、人人知情、各个管控的目的。
把握规律
以“六项机制”变革引领高水平安全
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驱动促使管理升级。将“六项机制”与数字孪生深度结合,以企业内各危险源为建模场景,搭建动态更新的数字化场景库。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环境数据、人员操作行为等多维度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复刻真实生产场景,进行风险隐患的可视化预演与动态评估,把序列性问题变为反复性问题,进一步降低风险;“六项机制”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对传统巡检模式进行革新。利用人工智能监测设备,自动识别发现如异常震动、管道泄漏、人员违规操作等危险源状态变化,变巡检制为监控值守制,一旦发现风险,系统立即触发预警并推送处置方案,实现隐患从识别、预警到整改的全流程自动化管控。通过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应用,推动“六项机制”向智能化升级。
“六项机制”是一次深刻的安全生产管理变革。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实现了多维度、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变革。首先是治理模式革新,突破传统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模式,形成自下而上的风险治理路径。这种转变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风险管控更加贴合生产实际,有效提升了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其次是责任体系深化,将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抓住“关键少数”,明确水利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重大风险危险源的直接管控者,将其纳入具体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与管理链条之中。通过赋予主要负责人明确的职责和抓手,促使其深度参与风险管控工作,强化领导责任,形成“头雁效应”,带动全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最后是技术融合突破,创新性地实现数字孪生技术与安全生产管理的深度衔接,引入先进的风险计算模型,构建“平行空间”模拟场景,以数字孪生体对水利工程设施、生产流程等进行动态映射与模拟推演,通过在虚拟现实“试错”提前预判风险,实现冗余管理。这些深刻变革,突破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手段,从安全生产机理层面实现管理效能的跃升,大幅度提升风险预警和防控能力,为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安全责任重如泰山。右江水利公司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水利部“三个表率”要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六项机制”提质增效,充分发挥试点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经验总结,精准把握规律,在做好自身工作基础上,助力行业“六项机制”落地见效,维护水利安全生产良好局面,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水利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6月24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