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岸冰厚度

天蒙蒙亮,测量队员踏着残雪,穿过芦苇荡,徒步1华里去观测冰凌

最早迎接2006年曙光的黄河人
2006年元旦的清晨,黄河入海口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广袤的草原,黄河流冰在清冷的晨风中缓缓东去。
在黄河岸边,有五个身穿橘红色救生衣的人格外显眼。他们脚踩岸冰的咔嚓声、冰镩凿冰的咚咚声、测量之后的报数声,打破了黄河口的寂静。只见他们一会儿用冰镩凿开岸冰,用钢尺、铁钩测量着冰厚;一会儿用望远镜查看着河宽、河势;报凌情的手机不时地响起优美的铃声……元旦清晨,笔者随这些每天早起工作的人一起来到了这里。
这是河口黄河河务局西河口河务段的冰凌观测人员,正在进行着每天一次的观测工作。今天虽是元旦,也不例外。副段长李华伟、记录员刘永清、河工张连成、王树芹和司机刘建忠,自从淌凌以来,天天都是如此。隆冬的晨风寒气袭人,人人面前交替着呼出阵阵白气。尽管是全副武装,羽绒服、棉裤、棉鞋、手套等防寒的用品一件也不少,但鼻子、脸还是冻得通红,时不时地跺跺脚,搓搓手。天气寒冷,也没有妨碍他们规范操作。测量前人人穿好救生衣,系好安全绳,两个人走上岸冰,一个人具体操作,另一个人做记录,其他人牵着安全绳在岸上保护。
笔者跟随测凌人一起来到黄河入海口清八断面,副段长李华伟介绍说,测凌一般有6项内容:淌凌密度、水面宽度、冰厚、最大冰块面积、封河长度及厚度、岸冰宽度。清八浮桥是他们这一组观测段的最下首,从这里起到清三断面还有10个观测断面,长度26公里,也是观测任务最重、道路最难走的一段。为确保在每天上午8点30分以前把凌情上报区局,每天凌晨5点30分前就必须出发,经过近1个小时(绕油柏路)到清八浮桥开始观测。由于观测时所走的顺河路都是高洼不平的土路,车辆时速只能开到20公里。如果天公作美,上午10点多才能回到段上吃早饭。若遇上雨雪天气就很难说了,道路泥泞,车辆时常抛锚,回来到下午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
7点30分,天空开始放亮, 2006年新年的第一缕曙光照在河面上,照在测凌队员的身上,给他们镀上一圈金边,阳光冲淡了雾气,河面变得更清晰了,笔者看到:测凌还在继续。
8点20分,观测完毕,经过重新核实数据并联系第一组汇总后,记录员刘永清用手机向区局值班室报告了今天的凌情。此时,副段长李伟华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所有观测队员也都如释重负,开始说笑起来。
笔者在现场与他们交谈,想听听他们在新年第一天里测凌的感受和愿望。李华伟说:“作为首先迎接新年曙光的黄河人,感到很荣幸也很自豪,参加工作13年来,几乎每年元旦的早晨都是在测凌中度过。这是我的工作、我的岗位,干工作就要有敬业精神。想到我们观测的数据通过电波、通过网络传到管理局、省局、黄委,成为作好防凌工作的依据,虽然苦点累点也是值得的。至于愿望嘛,什么时候我们观测凌情的顺河路能成为一条柏油路就好了,测凌的速度也就快了。”说完,这位憨厚的小伙子腼腆地笑了,脸更红了。年过半百的老职工张连成脸色黑黑的、身架瘦瘦的,寒风吹乱了他稀疏的花白头发,他说:“咱就是干这个的,要干就得干好,不能误事”。
听着他们质朴的话语,看着他们显得比同龄人苍老的脸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面前这些常年工作在防凌防汛第一线的最基层的黄河职工,不正是黄河事业的基石和脊梁吗?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1月4日